來自哥倫比亞的達碧茲(Trapiche)祖母綠令許多寶石學家和收藏家著迷。最近,Guild寶石實驗室對一顆重10.77克拉的著名達碧茲祖母綠進行了檢查(圖1)。

標準寶石學測試顯示其特性與祖母綠一致,具有單軸光學特性,點讀法折射率約為1.57,靜水壓比重為2.71。
EDXRF光譜化學分析顯示,Fe含量較低(690ppmw),V含量較高(1190ppmw),Rb含量較低(12ppmw),這與哥倫比亞祖母綠報告的值一致(Saeseaw等人,2019)。
與達碧茲寶石的常見做法一樣,這顆寶石被切磨成弧面,基面垂直於C軸,它呈現出一個小六邊形核心,具有六個輻射狀綠色臂和樹枝狀突起(參見Pignatelli等人,2015年)。
顯微鏡觀察揭示了周圍黑色頁巖中典型的三相流體包裹體和黑色碳質物質。
此外,每條臂上都存在大量垂直於中央六邊形側面的透明條紋。Pignatelli 等人描述了這些條紋。
作為垂直於100 面定向的直位錯束,已知它們會在從哥倫比亞達碧茲祖母綠的臂上切磨的弧面寶石中產生貓眼效應(例如Weldon&McClure 2013;Laurs 2020)。
當聚焦光源從頂部或底部照射祖母綠時,六角幾何圖形的六邊形或「大衛之星」圖案就會投射到寶石背後的表面上(圖2)。
該圖案僅在弧面背後一定距離(約5釐米)處清晰可見。當寶石傾斜時,圖案變得更窄。

大衛星圖案的每個邊緣都垂直於達碧茲祖母綠的相應臂內的條紋(圖3)。
因此,該圖案似乎是由六個尖銳的交叉貓眼「眼睛」產生的,這些「眼睛」是由達碧茲祖母綠每條臂內的平行條紋產生的。

雖然在觀察弧面切磨寶石的拱頂時,通常會在反射光中看到星光和貓眼效應(例如表星光效應),但在透過寶石的透射光中看到這些現象(即透星光效應)的情況並不常見。如果在檢查時沒有看到寶石背面的大衛之星圖案,這種光學現象就不會被注意到。這種預測的投射透星光效應在文獻中很少被提及。
Killingback (2007) 在星光玫瑰石英球體中記錄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這裡報道的達碧茲祖母綠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含有足夠高密度的平行位錯,可以產生貓眼效應,同時也足夠透明,可以讓多個貓眼透過寶石,並以六邊形的光圖案顯現出來。
Xueying Sun, Yujie Gao (peter.gao@guildgemlab.com)
和Kaiyin Deng
Guild寶石實驗室
中國深圳
參考資料
Killingback, H. 2007。鐳射照射下的星光玫瑰石英。寶石與珠寶,16(3), 10–11。
Laurs, B.M. 2020年。寶石扎記:來自哥倫比亞的貓眼祖母綠系列。《寶石學雜誌》,37(2), 126–127。
Pignatelli, I.、Giuliani, G.、Ohnenstetter, D.、Agrosi, G.、Mathieu, S.、Morlot, C. 和 Branquet, Y. 2015。哥倫比亞達碧茲祖母綠:瞭解其形成的最新進展。寶石與寶石學,51(3), 222–259。
Saeseaw, S.、Renfro, N.D.、Palke, A.C.、Sun, Z. 和 McClure, S.F. 2019.祖母綠的地理原產地測定。寶石與寶石學,55(4), 6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