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宮廷瑰寶:蒙兀兒帝國珠寶

蒙兀兒帝國珠寶

佳士得珠寶部國際主管Rahul Kadakia將引領我們進入一場瑰麗的寶藏巡禮。

Kadakia宣稱,這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段「觸手可及的鮮活歷史」。這個瑰寶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五個世紀前,即1526至1857年,印度次大陸的蒙兀兒王朝,一段繁華而輝煌的時代。

這個珠寶珍藏包含近400件令人驚艷的寶石,如鑽石、藍寶石、祖母綠和紅寶石,以及曾被印度王室貴族所使用的珠寶飾品、刀劍和匕首。

印度深厚的珠寶文化源自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來自戈爾康達礦區的頂尖鑽石、喀什米爾的罕見藍寶石,以及來自果阿邦港口的最優質祖母綠,都為印度的珠寶工藝提供了無盡的靈感。

蒙兀兒王朝統治者對寶石的珍視可見一斑,他們不僅注重寶石的稀有度和物理特性,還對其來源深感重視。珠寶成為展現權威的象徵,而印度宮廷的寶石風格則深受周邊、地區性和外來因素的影響。

印度王室的珠寶切割和金屬加工技術受到歐洲珠寶商的引進,而這些珠寶商在印度宮廷中更是享有盛名。他們的影響力尤其體現在19世紀後半期設計的王室珠寶中。

在眾多珍藏寶物中,一枚鑲嵌鑽石的白金jigha(頭巾配飾)吸引了眾多目光,可能曾由來自重要大邦的大君在正式場合中佩戴。

Belle Époque

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鑽石jigha頭巾配飾,1907年製,於約1935年重新設計。鑲嵌老式長方形和梨形切割鑽石,白金材質,背面搭配羽狀支架,下半部分可拆下作為胸針配戴。

卡地亞介紹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珠寶,如黃金鑲座上鑲嵌7顆貼箔祖母綠的kanthu項鍊,以及墨水瓶和金質筆盒,上面鑲嵌著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這些作品彰顯了珠寶在印度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並展現了蒙兀兒王朝時期富麗堂皇的宮廷文化。

祖母綠、鑽石及小珍珠項鍊,哥倫比亞祖母綠,十九世紀中後期製。

祖母綠、鑽石及小珍珠項鍊,哥倫比亞祖母綠,十九世紀中後期製。

在這次匯聚的珍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把匕首,源自於坦賈武爾或邁索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90年至1810年間。這把匕首的金質手柄展現出繁複的yali(印度神話生物)雕刻,這種神祕生物常見於印度南部的建築藝術中,其特徵是獅首神獸,而這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匕首的設計之中。藉著kundan工藝,鑲嵌了精緻的貼箔盤形切割鑽石、凸圓形的紅寶石以及凸圓形的祖母綠,營造出一種古老神秘的奢華感。这件匕首不僅僅是一把武器,更是藝術與歷史的結晶,散發出一種無法言喻的魅力。

金賈爾匕首Kinjal

嵌寶石金質柄匕首(金賈爾匕首Kinjal)。這一yali造型的手柄鑲嵌精美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搭配精鋼匕首刃。坦賈武爾或邁索爾,印度南部,1790至1810年製。

這次拍賣還包括一些華美的鑽石,如「天堂之鏡」和「Arcot II」,它們來自世界最早的鑽石礦區戈爾康達。這些鑽石曾是英國國王和王后的皇冠上的耀眼之物,展現了歷史的深厚底蘊。
天堂之鏡

「天堂之鏡」鑽石,52.58克拉長方形切割鑽石,錐形長方形切割鑽石,D色,內部無瑕。

Arcot II

「Arcot II」鑽石,17.21克拉梨形明亮式切割鑽石。

「Arcot」鑽石,這顆華麗的梨形切割D色鑽石,重達17.21克拉,原是一份珍貴的禮物,送給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的摯愛夏洛特王后(Queen Charlotte,1744-1818年)。這兩顆水滴形耳環鑽石是當時阿爾喬特印度行政長官的心意之選,以獨特的切割和極致的D色,綻放出絢爛的光華。

隨著歷史的轉變,這些珍貴的鑽石找到了新的歸宿,被威斯敏斯特侯爵(Marquess of Westminster)在一場激烈的拍賣會上成功投得。接著,它們經過巧妙的手藝,被巧妙地嵌入了威斯敏斯特王冠(Westminster Tiara),這件皇冠曾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在她的加冕典禮上華麗佩戴。這一璀璨的傳承,彷彿是鑽石中封存的皇室故事,在每一顆閃爍的光芒中述說著歷史的華章。

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

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鑽石、祖母綠和珐琅項鍊。經過改良的三角形盤形切割鑽石、刻面形狀各異的玫瑰形切割鑽石、精雕祖母綠圓珠、綠色珐琅、貼箔、黃金,背面雕刻有葉狀圖案,16吋,十九世紀後期製。

這條出自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以其金光燦爛的黃金材質和極致華美的設計而脫穎而出。七顆大尺寸的三角形貼箔鑽石嵌套在由kundan工藝打造的鑽石葉子鏤空嵌鑲板上,每一顆鑽石都宛如星辰般閃爍,構成了一場光影的奇幻盛宴。

項鍊的正中央是一顆引人注目的三角形鑽石吊墜,散發著令人陶醉的光芒,而其周圍則環繞著十二片精緻的鑽石葉片,如同璀璨的花瓣般盡情綻放。這些鑽石葉片精巧地嵌在飾以瓜形切割祖母綠圓珠的內緣上,為整條項鍊增添了一份富麗堂皇的氛圍。

這條項鍊不僅僅是一件珠寶,更是十九世紀後期印度王室穿戴的極致象徵。海德拉巴尼扎姆項鍊以其獨特的設計和精湛的工藝,成為印度王室珠寶的典範之作,彷彿是一幅華麗的藝術品,講述著宮廷奢華的優雅故事。

卡地亞強調了卡地亞與印度的深厚合作關係,尤其是與印度建立的長期且成功的合作。他指出,雅克·卡地亞對印度的熱愛在珠寶史上具有深遠的文化意義。20世紀初,雅克·卡地亞在歐洲和印度的親王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從印度的建築、寶石和珠寶中獲得了靈感。

鑲嵌裝飾藝術風格祖母綠、藍寶石和鑽石的腰帶扣胸針

鑲嵌裝飾藝術風格祖母綠、藍寶石和鑽石的腰帶扣胸針,卡地亞。38.71克拉的八角階梯形切割祖母綠、圓頂式小型角切割藍寶石和祖母綠、老式單翻鑽、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誌),3½吋,1922年製。未簽名,製造商部分標記(Atelier Renault),編號:0346,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卡地亞的一些優雅珠寶作品,如1922年的鉑金腰帶胸針,呼應了蒙兀兒王朝宮殿和王室居所的華麗拱門。這件胸針曾屬於查姆利侯爵夫人,是卡地亞的其中一位最重要的客戶。她在1937年喬治六世和1953年伊莉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禮上,搭配其他珍貴的珠寶一同佩戴,成為光彩獨特的注目之物。

帕提亞拉紅寶石短項鍊

帕提亞拉紅寶石短項鍊,鑲嵌裝飾藝術風格紅寶石、鑽石和天然珍珠的短項鍊,卡地亞,1931年。紅寶石圓珠、橢圓凸圓形和圓形切割紅寶石、老式單翻鑽、天然珍珠、鉑金(法國標記),13吋,1931年製。2012年經由卡地亞古董珍藏系列(Cartier Tradition)重新演繹。卡地亞簽名,「Paris, Made in France」(巴黎,法國製造),編號:HSA40139,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在卡地亞的設計中,東方和西方的融合得以體現,如帕提亞拉紅寶石短項鍊,於1931年製造。這款項鍊以292顆總重達356.56克拉的紅寶石圓珠串成,配以132顆螺紋珍珠,兩側鉑金底座鑲嵌著120顆鑽石和紅寶石,每個項鍊扣上都鑲嵌著六顆凸圓形爪鑲的紅寶石。

泰姬陵祖母綠Taj Mahal

泰姬陵祖母綠,卡地亞。重達141.13克拉的六角形雕刻片狀祖母綠、圓形切割鑽石、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記)。2⅛吋,2012年製。卡地亞簽名,編號:TI9645,上面雕刻有「Taj Mahal」(泰姬陵)祖母綠字樣的卡地亞紅色包裝盒。

珍藏中還包括一些非凡的作品,如泰姬陵祖母綠,以及以花卉雕刻工藝聞名的Bérénice項鍊,於1925年在巴黎藝術裝飾與現代工業博覽會上展出。這項鍊運用了祖母綠,成為卡地亞代表作品之一,可當作項鍊或肩飾穿戴。

Devant-de-Corsage緞帶結胸針

「Devant-de-Corsage」緞帶結胸針,1912年製,卡地亞。34.08克拉的梨形明亮式切割鑽石、23.55克拉的橢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經過改良的6.51克拉欖尖形明亮式切割鑽石、經過改良的3.54克拉心形明亮式切割鑽石、鈴蘭形老式切割鑽石鍊、鉑金和18K白金(法國標記),7½吋,1912年製。卡地亞簽名

這枚名為「Devant-de-corsage」的緞帶結胸針,不僅是美好時代奇珍異寶的瑰麗代表,更是一件集結了頂級鑽石、精緻設計以及來自著名出處的極致之作。

製作於1912年,這件胸針是由南非鑽石礦區的富豪所羅門·巴托爾·喬爾訂購。作為巴納托兄弟公司和De Beers聯合礦藏有限公司的董事,喬爾在二十世紀初對鑽石和黃金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對鑽石的熱愛貫穿他漫長的職業生涯,這種痴迷也體現在他為卡地亞提供的四顆最優質的寶石中。

雅克·卡地亞經常足跡遍布印度和中東地區,尋找最優雅的自然珍珠。Rahul Kadakia強調這枚「Devant-de-corsage」上的天然珍珠展現著「令人難以置信的漸變尺寸」,這讓整件胸針更加引人入勝,彷彿是一幅活動藝術品,細緻的設計和變化豐富的珍珠將奢華和優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珐琅金質獵式懷錶

珐琅金質獵式懷錶。帕提亞拉邦巴平德·辛格大君主內填珐琅畫像,背面為珐琅徽章,搭配白色珐琅錶盤,18K金(英國及瑞士標記),2½吋,錶殼編號:34894,約1930年製。

卡地亞還在拍賣中推出一些懷錶,每枚都飾有定制大君手繪肖像。這些懷錶反映了當時大君對於珠寶和藝術的極度熱愛,以及對卡地亞的信任。

鳥類在蒙兀兒王朝的文化中佔據著重要地位,特別是獵鷹。這些鳥類作品呈現了微繪畫的藝術,精美的細節包括獵鷹的脚鐲和巧妙的裝飾,展現了印度宮廷對獵鷹運動的熱愛。其中一對金質獵鷹脚鐲,可以追溯到約1800年,鑲嵌著五顆葉形紅寶石,顯示了印度工匠的高超技藝。

鑲嵌鑽石和多種寶石的鳥形吊墜,搭配形狀各異的盤形切割鑽石、橢圓形和三角形凸圓形紅寶石、祖母綠和珍珠,以及黑色、藍色、綠色、白色、紅色和黃色珐琅,貼箔,金質紫膠內芯,十八世紀中後期製。

一對玉石獵鷹脚鐲,每件上面都鑲嵌葉狀紅寶石。印度,十九世紀初

以獵鷹為靈感的微繪畫作品,將細緻的材料巧妙地構成精緻的裝飾細節,其中包括繫住獵鷹的脚鐲,其工藝更是匠心獨運。這幅畫呈現的玉石獵鷹脚鐲可追溯至約1800年,金色的圍邊搭配kundan工藝鑲嵌的五顆葉形紅寶石,使得整體呈現出極致的奢華。

這類以寶石裝飾的鳥形作品和獵鷹器具,在帝國統治的時代達到了生產和發展的巔峰。這些鑲嵌寶石的金鳥被視為王室間不可或缺的重要禮物,突顯了當時皇室對奢華和藝術的極致追求。

鑲嵌珐琅寶石的鸚鵡造型,海德拉巴,德干,約1775年至1825年製。鑲嵌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並在其喙上飾以祖母綠吊墜,裝飾風格相似的底座,中央飾以兩朵綠色和白色珐琅花朵,四角飾以四片葉子,高8¼吋(22.2公分)。

這隻金質鸚鵡來自海德拉巴,其歷史可追溯至1775年至1825年間。它以綠色內填珐琅華麗裝點,運用kundan工藝精湛地鑲嵌著閃亮的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精心製成的帶狀瑪瑙則構成了這隻鸚鵡栩栩如生的雙眼。在穆斯林宮廷文化中,鳥類被視為印度傳達雕刻熱情的少數表達方式之一,而這隻金質鸚鵡則是這份熱情華美而獨特的象徵。

最後,這次匯聚的珍寶不僅是寶石的陳列,更是一場印度次大陸歷史的珠寶盛典。每一件珠寶都是一幅藝術品,敘說著宮廷奢華的故事,將這段瑰麗歷史永遠凝固在閃爍的光芒之中。

參考資料:
佳士得 – 莫臥兒王朝的奇珍異寶
拍品遊覽 奇珍異寶:大君與莫臥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