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電影《Uncut Gems》中,亞當·山德勒飾演的鑽石商霍華德·拉特納(Howard Ratner)因為生意上的錯誤押注而債務纏身,試圖用更大的賭注來翻盤。
電影中緊張、瘋狂的節奏,真實還原了紐約市鑽石街(Diamond District)的氛圍——這條位於曼哈頓47街、第五大道與第六大道之間的短短街區,是以握手成交為信號的以物易物天堂,也是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
這裡抵抗過城市衰敗與翻新,也挺過經濟繁榮與衰退,並在全球化與電商衝擊下依然延續自己的獨特節奏。

一條街的百年遷徙史
19世紀中期到1920年代,紐約的鑽石中心位於華爾街北邊四個街區的梅登巷(Maiden Lane)。
直到1920年代,隨著銀行業推高租金,鑽石商人們搬遷到47街。
二戰期間,大批難民鑽石商逃往紐約,讓這裡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戰後,比利時與以色列成為鑽石加工與交易重鎮,紐約則與安特衛普、特拉維夫形成三角貿易網。
1970年代走進鑽石街,你可能聽到的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比英語還多。1990年代,印度商人大量進入市場,如今孟買已是全球鑽石之都。
雖然面孔在變,但做生意的方式幾乎沒變。2001年《紐約時報》形容這裡是「21世紀城市中心的一個17世紀產業」。

舊世界的交易方式
走在47街,五、六大道的時髦行人彷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身穿黑色大衣、戴著軟呢帽的猶太老者,戴著傳統帽飾的南亞與中亞商人,還有用各國語言大聲談判的鑽石商。
有人在人行道上談判像在市場買水果般的鑽石交易,有人一手握著電話、一手拎著用手銬鎖在手腕上的公事包,還有人直接在櫥窗前招攬顧客、就像舊世界的市集一樣熱鬧。

沒有法律保障的高風險生意
在鑽石街,大部分交易靠信用,幾乎沒有法律擔保。鑽石價值高、體積小、可攜性強、無法追蹤,如果買家賒貨後人間蒸發,賣家幾乎無法透過法律追討。
因此,這裡的秩序全靠「名聲」維繫。

名聲就是資本
鑽石業內建立了一套獨特的「信譽機制」:
行業制裁
欠債不還或行為不端者,會被行業公告——就像舊西部的「通緝榜」——照片被貼在公告板上,全行業拒絕往來。保持清白者,則能享受終身的商機。
家族與社群約束
鑽石業多為家族企業,名聲不僅屬於個人,也是家族資產。一旦破壞信任,連帶影響整個家族與社群的生計與聲譽。
這套古老的規則,讓這條街得以在21世紀依然生存,甚至能在現代資本主義的中心地帶與它抗衡。
鑽石街提醒我們——即使在高科技與金融資本的時代,家族企業與社群網絡依然有它們的立足之地。
文章來源:‘Uncut Gems’ celebrates Manhattan’s Diamond District, a neighborhood that’s a window into the p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