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史前時代起,人類就開始用迷人的寶石來裝飾自己和他們的物品。我們曾使用化石材料,例如瑿珀和琥珀,五顏六色的岩石,例如青金石,以及水清的礦物單晶體,例如紫水晶和金黃色的黃水晶。
鑽石、紅寶石、藍寶石和祖母綠等「貴重寶石」與其餘「半寶石」的區別,主要是基於古典時代的稀有程度。

但是,是什麼讓寶石成為寶石呢?歸根結柢有幾個關鍵特質 – 美麗和耐用。稀有性讓寶石更為特別,就像我最喜歡的 painite。
堅韌之美
任何寶石都有可能成為寶石,只要它擁有美麗的外表(在足夠多的觀賞者眼中),並具有足夠的耐久性,能在日常佩戴中保持這種美麗。
耐久性通常是指寶石的硬度足以抵抗空氣中沙塵的磨損。此外,它也不容易破裂或「劈開」平面上的弱點(由其原子排列決定)。
鑽石是已知最堅硬的材料,當然符合耐磨標準。鑽石晶體確實有四個方向的劈裂面,在這些劈裂面上,鑽石很容易被劈裂。但對鑽石而言,這個明顯的負擔可以轉化為資產。
在塑造、切割和拋光這種異常堅硬的材料的早期階段,裂縫被用作捷徑,否則這是一項緩慢而艱苦的工作。
4C
需求驅動了寶石作為商業物品的價值,而這反过来又是時尚和知名度的功能。
然而,寶石(如鑽石)的主要估價標準通常被概括為「4C」:克拉、顏色、淨度和切工。
一克拉(0.2 克)是寶石的傳統重量單位 – 但較大的寶石不成比例地稀有,其單位重量價值也比較小的寶石高。
雖然純淨的鑽石是無色的,許多其他寶石礦物也是如此,但奪目和稀有的顏色幾乎總是會增加它們的價值。
少量的雜質或晶體結構的瑕疵是製造珍貴粉紅鑽石所必需的,澳洲西北部的 Argyle 礦場就是以粉紅鑽石聞名。
雜質也能將普通礦物剛玉變成紅色(紅寶石),以及其他有色品種,如我們熟悉的藍寶石。這些顏色最適合透過透明、完整的單晶體來欣賞,其光線的穿透不受裂縫、內含物或粗糙表面的阻礙。這就是淨度的價值所在。

稀有寶石 painite
儘管鑽石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珍貴寶石的縮影,但它們卻遠遠不是最稀有的寶石礦物。
身為礦物學家,我最喜歡的超稀有寶石來自於緬甸 Mogok 地區的寶石礫岩。在那裡,藍寶石、紅寶石、尖晶石和其他寶石從周圍森林茂密的山丘沖下後,積聚在河床中。這些寶石自古以來就被開採。
1957 年,從捐贈給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批寶石中,發現了兩顆深紅色的寶石(如本報導頭幅圖片所示),這兩顆寶石對科學來說是全新的。其中一顆水晶的一小片被用於研究,而這種新礦物則以最初的捐贈者、寶石商Arthur Pain命名為「painite」。
1979 年發現了第三個 painite,但直到 2001 年才在緬甸發現第四個 painite。為了尋找更多的顏料石,我們加強了沿著溪流上山的工作,並逐步尋找水磨程度較低的顏料石。
到了 2005 年,人們終於發現了 painite 的源頭露頭,這距離最初的鑑定已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目前已發現數千顆寶石,但少量經切割的寶石仍是專業收藏家的專利。
Painite 極為稀有的原因是它含有鋯和硼的化學元素,而這兩種元素在自然界中通常不會互相結合,也不會同時出現在任何其他礦物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有些 painite 晶體的部分會變形成較常見的紅寶石的粉紅色小晶體殼。
供應量的增加意味著您現在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以數十美元買到小晶體的 painite,而品質較差的切割寶石則只需約 100 澳元。然而,極小部分的寶石級寶石仍能賣到每克拉 60,000 美元。
獨特的蛋白石
澳大利亞的國寶石,珍貴的蛋白石,是一個異數。蛋白石質地柔軟,容易刮傷,容易裂開,幾乎不透明時最吸引人,而且不會以晶體形式出現。

蛋白石是由非常規則排列的非結晶矽石微小球體製成。這種天然的「光子水晶」會衍射光線,產生彩虹般的顏色,其美麗程度超越所有其他考慮因素。

科學的起源
半寶石的拋光和雕刻起源於史前。
但是,鑽石的切割尤其成為一門以光學為基礎的複雜工藝。一顆原石最終可能產生多顆不同大小的成品寶石,切割模式的選擇可將浪費減至最低。

鑽石切割師將每顆寶石上的刻面精確地傾斜,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的內部反射,並將白光分散成彩虹般的火花。他們的目標還包括製造出最受市場歡迎的整體形狀。
類似的考量也導致其他寶石的標準切割,以展現它們的最佳狀態。
文章來源:What is a gem? And why painite from Myanmar can fetch US$60,000 per ca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