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幻似真」的仿藍色暈彩琥珀


玻璃,幾乎可以說是低成本又可塑性強的各種寶石替代品,舉凡各種顏色、透明度、乃至於光學現象,皆可塑造出不錯的外觀表現。
且隨著製造技術的進步,玻璃材質就很容易因大意而被誤判為其他材質。
本鑑定中心跟讀者分享近來的一個案例為客戶所稱之藍珀,經鑑定後確定為人造玻璃所製造之琥珀替代品。

目前的人造玻璃技術,已非過去印象中那種一看就覺得「很假」的低層次寶石替代品;再加上琥珀鑑定早已不是憑藉比重、手感、或是熱融等市場中簡易的測試法,因此這個案例有其特殊性。
此物件外觀呈現棕黃體色並泛藍色暈彩、全透明且具玻璃光澤,肉眼下觀察結構乾淨。
客戶帶來開證且不疑有它,因為就客戶過去的市場經驗法則是認定無虞的。


當我們進入科學的鑑定程序後,答案立即揭曉,從常規鑑定的數值或光譜分析比對,它卻是人造玻璃。
常規鑑定折射率約為1.50(spot)、比重約為2.50、紫外線長波並無反應、短波則呈現弱白堊色,內含物可見到明顯氣泡,已不符合琥珀該有的寶石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琥珀與人造玻璃都可能有類似的氣泡內含物,過去有一些零星報導有關從氣泡型態來判斷是否為琥珀或人造玻璃,但這樣的論述並未得到國際主流鑑定界的採用,反倒是科學性的數據還是目前分析的主要方向。

就以光譜分析來做比對,基本上以琥珀與人造玻璃兩類來說,在紅外光譜FTIR與拉曼光譜Raman的比對下是有其差異性的;它們礦物主成份的光譜主峰均不一樣,客戶的這個物件是人造玻璃。
基於學術性的研究我們特別去分析它的化學組成,因為人造玻璃仍具有不同的成分組成類別,我們認為需要對這個案例再予以說明。

從X射線螢光(EDXRF)光譜測定該物件後,得到了以矽(Si 60.4%)為主要成分和含有鈣(Ca 31.7%)與鉛(Pb 1.44%)成份的人造玻璃,這些成分亦非琥珀所有。

結論
本物件就外觀條件而言,容易與天然琥珀混淆,特別是當它泛有藍色暈彩時,與商業上俗稱的藍珀更為相似;在特定紫外光源下呈現出藍色光學效應,而本文案例的螢光反應為無至弱白堊色,其藍色暈彩為來自於人造玻璃添加了其他成分所製作出的效應,而非本身的螢光反應。

近年來的新型人造玻璃材質外觀變化一直在改變,顏色已從最初的單一色系,範圍再擴增到擁有各種光學變化的效果,甚至連貓眼、星光或變色等光學特性也一樣可以模仿得維妙維肖;再者,可藉由添加不同比例的物質讓其更接近仿替品的範圍值之內。
所以光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判別明顯是不足的,專業的判定仍需藉由先進的光學儀器來做分析。

人造玻璃的確帶來相當程度的商業性取代價值,但是前提必須是與真正的天然品做出明確區隔,才不致於發生魚目混珠的遺憾。
本文分享這個人造玻璃仿帶有藍色暈彩琥珀的案例給讀者,藉以提醒大眾在買賣任何寶石時應更加留意。

*本篇重點節錄自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發表於美國GIA G&G 2019 Fall秋季號雜誌刊登內容。
圖文提供/賴泰安 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負責人、游宗錚 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主任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94。)

原文網址 「如幻似真」的仿藍色暈彩琥珀
感謝 珠寶世界雜誌 文章授權

點我可以看看目前上架的琥珀


新型人造變色寶石:納米西陶!一種玻璃基質和奈米晶的複合材料
矽孔雀石藍玉髓的染色玉髓仿品
俄羅斯玻璃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