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先驅:關於「鈷擴散」尖晶石

「鈷擴散」尖晶石 Cobalt difusion-treated spinel

自2015年以來,在亞洲的寶石市場上有大量的發現,深藍色尖晶石被鈷擴散處理。
這種處理方法很容易被訓練有素的寶石學專家發現,而且這些石頭在許多方面明顯不同於天然的未經處理的共尖晶石,在貿易中受到高度重視。

通常,擴散處理通過在特殊的熱處理過程中混合著色劑/元素,在無色至淡有色的原材料上加深顏色或改變顏色。
表層的擴散,即鐵和鈦、鉻或鈷等有色過渡金屬的擴散深度較淺(通常小於1 mm),以剛玉聞名,通過使用輕離子和小離子(如Be)深度擴散(所謂的晶格擴散)的方法達到-啟用和穩定剛玉的色心。
但自1970年代以來,尖晶石的擴散尚不多見。

SSEF 研究以處理前及處理後的資料為基礎,以兩個樣本系列進行研究。
圖1顯示了一個樣本系列;從左到右:未經處理的原礦(2.86ct)、未經處理的預切割(2.23ct;8.03 x 6.86 x 4.04mm)、經擴散處理的預切割(2.43ct;9.03 x 6.93 x 4.82mm)和經擴散處理的拋光(2.24ct;9.01 x 7.00 x 4.42mm)。

圖一:尖晶石鈷擴散前(左側2個樣品)和鈷擴散後(右側2個樣品)。

從研究樣品上切下的橫截面(圖2)詳細揭示了鈷除了在表面擴散了一定的深度(約1mm),我們還可以看到,擴散作用也沿著表面達到裂縫,導致深藍色沿著裂隙分佈。
當被切割的樣品浸入水中時,可以觀察到不規則的、部分斑駁的顏色分佈(圖3)。
在橫截面上,由表面延伸到內部深藍色聚集在裂隙處。

圖2:擴散處理尖晶石的橫截面,在接近表面的地方和裂隙有明顯深藍色的聚集。橫截面寬度12.4mm。
圖3:深藍色呈不均勻的分佈在樣品內部的裂隙中。重量:2.24ct(長度9mm)。

顯微特徵

利用寶石顯微鏡(浸沒)進行的研究確定了許多張力裂紋和帶有助熔劑殘留物的新癒合裂紋。
兩者都清楚地表明樣品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了熱處理。
圖4顯示了在處理的冷卻階段,在新癒合的裂隙中有大量的助熔劑殘留析出,形成許多針頭狀的助溶劑殘餘。

圖4:癒合裂隙中的針狀助熔劑殘餘。放大35倍。

化學性質

使用GemTOF對擴散處理的藍色尖晶石的一個橫截面進行了化學分析。
這種新的高精度的分析方法是使用鐳射(193納米)燒蝕寶石中的一部分,然後電離(ICP),然後在質譜儀中進行分析。
鈷的表面擴散在圖5中很明顯。
從邊緣到核心到邊緣的化學剖面顯示,邊緣的鈷含量高達3894ppm。由於鐵的濃度非常高,在處理前,巖芯中可能存在4-6ppm的Co,對原始顏色沒有影響。Ni和弱Ti與Co呈顯著正相關。圖6顯示了在癒合的裂隙中可能來自助熔劑殘餘的元素濃度的變化(特別是Na、B和Si)。

圖5。化學分析顯示邊緣的高濃度鈷,與鎳、鈦呈正相關。

圖6。元素(鈉、硼和硅)濃度變化,可能來自癒合裂隙中的殘留物。

吸收光譜

Co擴散處理的深藍色尖晶石的可見吸收光譜以Co2+帶為主,在348, 581和623nm處具有最大值。388nm、458nm和475nm(弱)處的附加吸收帶是由灰紫色樣品中的的Fe2+引起的。

Michael Krzemnicki, Hao Wang 1
Tom Stephan, Ulrich Henn 2
1 SSEF – Swiss Gemmological Institute, Basel
2 German Gemmological Association, Idar-Oberstein

報告來源 Cobalt difusion-treated spinel – SSEF


絕美藍色是尖晶石
關於尖晶石品質
「尖晶石」寶石中的「偽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