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的沁色與做色判別

明清時期六方老玉印

色彩繽紛的明清時期六方老玉印,印鈕造型各異。

五件子母螭紋玉璧

呈色美豔,分屬宋、元、明、清採高浮雕工法的五件子母螭紋玉璧。

黃玉雙孔玏

有著自然美豔紅沁的明代風雲際會黃玉雙孔玏,紅黃沁色自然,層次豐富而鮮活。

明代的白玉鳳啣牡丹

明代的白玉鳳啣牡丹。有著入土自然形成的撒金沁,沁色分布自然而生動亮麗。

明代的青黃玉虎形珮

明代的青黃玉虎形珮。有著潤澤的天然黑色美沁,估計是採具黑沁的高古玉料改製而成。

元明時期玉臥馬

元明時期玉臥馬。因長期入土受環境影響形成了色彩多元的沁色,沁蝕自然生動而美麗。

古玉承載了中國古老的藝術和文化精髓,與世隔絕數百乃至千年而出土。在這些過程中,古玉受到各種物質侵蝕所形成的各種沁色,作為其歷經時間洗禮的象徵,也因而受到藏家推崇。
近期玉器收藏市場的火熱,「偽做玉器」層出不窮。
為了達到好價錢,不肖業者會採用各種人工方法在短時間內偽造出各種沁色,因此對古玉的沁色與做色有基本的認識是很重要的。

認識玉的沁色與做色
玉的呈色不外乎三種,一是原生色,指的是玉礦形成時因本身所含的致色微量元素不同,造成玉料不同的呈色;二是次生色,指的是玉料形成後因長時間的自然氧化與環境污染所形成的增生色,一般稱為皮色;另一種是玉料被人為採集雕琢後,經人為長期盤玩或長時間入土受陪葬物的污染所產生的質變與著色,一般稱為沁色,這些統稱為次生色。
三是指人為的做色,是由人工以各種致色劑透過各種手法在玉料上著色,一般也稱為提色、烤色、染色。

天然次生色與人為做色的差別
世人慕古,古玉由古至今即為寶貨,歷來受到統治與富裕階層的喜愛,有需求就有供給,真古玉沒這麼多,做色仿古的技術便應運而生,根據典籍至少在宋代,匠人透過種種不傳的秘法來做色仿古,不管是煨、煮、炸、烤或是提染冰鎮,總之就是要在短時間內達到做色仿古的質感,但這些人為的做色玉往往在突出處或邊緣經人長時間盤玩後,大多還是會呈現些許褪色,在刀痕溝底處也常可見到有染劑殘存的積色暗沉,色塊邊緣也有些會呈現毛細現象,這些都是人工做色玉的特徵。

再來說說天然沁色,沁色的成因十分複雜,除了時間外,還有二個重要的因素也要一起考量,就是玉材本身的質量與長期接觸的環境,換句話說一塊質地好的二千年漢玉,如果保存狀況佳也有可能完全無沁,但是一塊質地不佳或受到破壞的二百年清代玉,就算只入土百年也有可能成為滿沁質變品相,所以滿沁的玉不一定較老,無沁的玉也未必新。

所以沁色的生成是因為質地受到破壞,除了人為長期的盤玩污染外,很多的是因入土後長期接觸到各種如朱砂、水銀與各類金屬器的腐蝕污染所產生的著色與白化質變,沁色的生成會先由接觸污染的凸起面和嗑傷玉璺處產生,而質變白化的玉件接觸人氣盤玩後會逐漸產生變化,使得呈色由白轉黃再盤下去會越發鮮明潤澤,這個過程玩家們稱之為盤變顯色,這也是盤玩古玉最大的樂趣。

資料提供/鄭俊民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88。)

原文網址 古玉的沁色與做色判別
感謝 珠寶世界雜誌 文章授權


岫岩玉與岫玉
戴玉真的有那麼多禁忌嗎? 禁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