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某些寶石對這麼多人有如此重要的情感意義?
安德里亞•馬雷查爾•沃森(andreamarechalwatson)寫道,護身符飾品很受歡迎,而且有著耐人尋味的歷史。
寶石總是具有特殊的力量。
早期人類相信,他們在山裡和河床上發現的奇异明亮的石頭,是由神秘的地下力量創造的,像上帝一樣。
從古希臘到土著,無數跨越不同文化的傳說都認為珠寶是神或超人的起源。
據說紫水晶是從希臘神 戴歐尼修斯(古希臘語:Διόνυσος,Dionysos;英語:Dionysus)的眼淚中創造出來的,瑪瑙是從維納斯(拉丁語:Venus)的指甲中創造出來的,而對於澳大利亞南部的土著人來說,蛋白石是在他們祖先的神乘著彩虹來到地球時創造出來的。
縱觀歷史,寶石護身符一直意義重大。
月光石被認為是與神溝通的一種管道;玉石一直認為可以吸引好運;據說紅寶石有助於打勝仗;祖母綠可以保護旅行者,而鑽石本應具有控制愛情和健康的能力,但也可能被用作毒藥。
珍珠是國王、王后、貴族和中國皇帝權力的象徵。
珠寶的軟實力一直被外交官、商人,當然還有珠寶愛好者們所利用。
羅馬作家和哲學家老普林尼曾寫道,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將一顆無價的珍珠溶於醋中,以此打動馬克·安東尼(拉丁語:Marcus Antonius)。
在現代,戴比爾斯著名的營銷口號「鑽石恒久遠」創造了所有訂婚戒指必須有鑽石的概念。
寶石對我們的情感控制反映在目前人們對獨特和有個性的珠寶的興趣上。
「在我們這一行業,閃閃發亮的大鑽石根本不是重點,」金匠公司(the Goldsmiths』Company)的哈里特•斯科特(Harriet Scott)表示。
不同尋常的委託製作的故事比比皆是,其中有一枚戒指是薇姬·安伯里-史密斯(Vicki Ambery-Smith)設計的,靈感來自真實和想像中的建築。
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吉爾瑞·孫恩(Gearry Suen)利用3D建模與玉雕等古老技術相結合,將傳家寶變成了現代設計。
卡斯特羅·史密斯(Castro Smith)專門從事圖章戒指定製-這也是一個正在復興的專案。
雖然對傳家寶進行升級和再利用的熱潮也在不斷升溫,但這並不是一個新現象。
「自羅馬時代以來,寶石的回收就一直在進行,這也是為什麼除了皇家和博物館收藏之外,很少有珠寶能儲存下來的部分原因,」金匠博覽會大使特里西婭•托圖(Tricia Topping)說。
查爾斯一世被處決后,王冠上的珠寶被銷毀或改作其他用途,王冠上的金飾變成了印有「英格蘭聯邦」字樣的硬幣。
重新設計珠寶是卡地亞在20世紀早期建立業務的方式之一。
也許最著名-也是最具爭議-的改裝珠寶是 光明之山 koh-i-noor diamond。
這顆鑽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鑽石之一,1849年英國吞併旁遮普省后,它被割讓給維多利亞女王,並在1851年的偉大展覽中展出。
在阿爾伯特親王的堅持下,鑽石被重新切割,使其更閃閃發光,大大減小了它的尺寸,但也符合了當時的口味。
通常年代比較久遠的首飾設計比較老式,因此很多首飾不常配戴。然而,很多老式的首飾寶石容易重新取出。
「我想要一枚可以搭配牛仔褲的雞尾酒戒指。」一位客戶告訴珠寶商瑪雅·塞爾韋(Maya Selway),她把一枚祖母綠從過時的首飾中解放出來。而 Shimell and Madden 為安妮特·奧斯汀(Annette Austin)設計的生命線胸針背後的故事,再次展示了寶石的情感力量。
胸針上的每一顆寶石都講述了我的生活和旅行的故事-安妮特·奧斯汀(Annette Austin)。安妮特·奧斯汀(Annette Austin)告訴BBC:「我一直試圖簡化我的生活-出售、贈送或扔掉,包括檢查我的首飾盒。」
「在扔掉了所有不需要的寶石后,我留下了許多老式的寶石,每一顆都講述了我的生活和旅行的故事。
Shimell and Madden 將寶石重新鑲在我現在定期佩戴的胸針上。
其中包括一顆石榴石-的誕生石-來自我16歲生日時送給我的戒指,還有一顆紫水晶,是我的叔父在內地尋找寶石時發現的,是我21歲時送給我的。」Ellis Mhairi Cameron 為一對夫婦重製了兩枚結婚戒指,這對夫婦都是喪偶,他們決定用原來的黃金重新鑲上戒指上的寶石,以承載對前一任伴侶的回憶。
「我從兩枚戒指上都取下了傳家寶鑽石,重新設定了它們,增加了幾顆鑽石來符合那位女士喜歡的設計。」倫敦珠寶商埃斯特•艾爾(Esther Eyre)的客戶包括 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和 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
「當我第一次被要求重新裝上一些珠寶時……我嚇壞了。
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英國態度,認為珠寶應該保持原樣。
但在中東女性的眼中,情況並非如此-她們有很多珠寶,而且經常會把自己的首飾重新加工成更時尚的東西。
從那以後,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幫助客戶重新設計他們真正想要佩戴的珠寶。」
回收寶石還有助於解決人們對珠寶行業道德問題的日益關注。
「道德和公平貿易珠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有更多的教育,但它不是萬無一有。許多綠色清洗也在進行中,」斯科特說。
鑽石的名聲好壞參半,部分原因是2006年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電影《血鑽石》對鑽石交易的黑暗面進行了尖刻的評論。
在拍攝的同一年(2005年),負責任的珠寶委員會成立,以促進供應鏈的道德、人權和環境實踐。
「這部電影做得很好,」斯科特說。
當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的珠寶畫廊在2019年春天,博物館借此機會獲得了它的第一件公平貿易的作品,一枚名為Ute Decker的波浪捲曲波峰的金胸針,他也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先鋒。
「公平貿易黃金」確保了公平的價格,並在工作條件、健康和安全、童工和環境方面制定了標準。
「在一個可持續發展成為流行詞的世界裡,珠寶是循環利用的終極產物,」艾爾說。
「這是一個有趣的推測,現代首飾中的黃金顆粒可能是古埃及人佩戴的。」
文章來源 How jewellery got personal – BBC Culture
杜勒普·辛格 (Duleep Singh)(1838年9月- 1893年10月22日 ),錫克大君(1843~1849),為「拉合爾之獅」蘭吉特·辛格(Ranjit Singh)之子。
光之山 (Kōh-i Nūr,也可寫為Koh-i-noor, Koh-e Noor或Koh-i-Nur) (英語: Mountain of Light, Telugu: కోహినూరు,印度語: कोहिनूर,波斯語: کوه نور )是一顆105卡(21.6克)的鑽石,它曾經是世界上最大顆的鑽石,目前鑲嵌在英國的伊麗莎白王后冠之上。它與它的兄弟鑽石光之海(Darya-ye Noor)同樣來自印度的安德拉邦。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它。1877年,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成為印度女皇時,它成為了英國的皇室珠寶。
老普林尼 蓋烏斯·普林尼·塞孔杜斯(拉丁語:Gaius Plinius Secundus,23年-79年8月24日),常稱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羅馬作家、博物學者、軍人、政治家,以《自然史》(一譯《博物志》)一書留名後世。
阿爾伯特親王(英語:Albert, Prince Consort,1819年8月26日-1861年12月14日),全名法蘭茲·阿爾伯特·奧古斯特·卡爾·埃曼紐爾(德語:Franz Albert August Karl Emanuel)。1819年至1826年間稱為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阿爾伯特王子,1826年至1840年間稱為薩克森-科堡-哥達的阿爾伯特王子,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表弟和丈夫。1840年與女王成婚後,長期被稱為「阿爾伯特親王殿下」(英語:HRH Prince Albert),1857年女王欽賜王夫(英語:Prince Consort)稱號。
旁遮普省 旁遮普省,也譯彭加省(旁遮普語:پنجاب;烏爾都語:پنجاب)是巴基斯坦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旁遮普人的聚居地。首府拉合爾。由於印度河的五條支流皆流經此地,因此旁遮普省的名稱源自波斯語的Pañj(پنج),代表「五」的含意,以及和意思為「水」的Āb(آب),也就是「五河之地」,歷史上也稱為「五河流域」。
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希臘語:Κλεοπάτρα Φιλοπάτωρ,也譯作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克里奧帕特拉七世、克萊奧巴特拉七世、克利奧巴特拉七世、克利歐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前69年-前30年8月12日[2]),中文圈亦稱其為「埃及艷后」或「埃及妖后」,古埃及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
阿聯酋考古遺址:過去的無價之寶
珀斯鑄幣廠 3D「珠寶」系列「粉紅鑽石馬」
「收藏與探索」 化石作為裝飾寶石
希臘納克索斯島上的黃金和寶石